丹东对外开放的篮球馆-丹东三马路篮球馆
1.疫情期间居家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2.中国男篮的各队员的个人资料
3.长江师范在哪里?好不?
4.涪陵长江师范学院具体在哪个地方?
疫情期间居家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肯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下面是详细说明。首先要肯定你的是,你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如果没猜错的话,在疫情期间,你的类似表现应该比这要严重,也就是不适程度会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是非正常时期,面对危机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类似恐慌或担忧、焦虑,都是属于人类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应激反应的一种。
现在现在出门看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有点不适感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反应。你能意识到它,能觉知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
那么,疫情中,人们的反应到底有哪几类呢?人们的表现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3个区域,或者说3个象限。第一是恐慌区;恐慌区的表现是:囤积过量的食物,厕纸和不必要的药物等;传播恐惧和愤怒的情绪;不停地抱怨;转发所有的疫情信息;高度防备,疑神疑鬼;情绪很容易失控。
第二是学习区;学习区的表现是:不理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放开要控制一切的态度;停止消耗会伤害自己的东西,包括新闻和食物;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寻找机会;能觉察到周围的状况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到处传播谣言,并学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防疫知识;认可大家都在尽力让疫情好转,肯定别人的付出。
第三是成长区。
成长区的表现是: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理心感激欣赏,内心充满感恩;
反思生活价值观,保持平静和耐心,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积极的情绪,传播正能量;
仔细观察他人的需要,替他人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帮助别人;
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提升创造力;
明白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关注未来,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从“ 恐慌区—学习区—成长区”的转化过程,不过每个人在每个区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恐慌较来得,成长较少,疫情后的后遗症也就严重些,有些人则相反,较少恐慌,却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改变了一些习惯,也培养了一些习惯,疫情结束后反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中国男篮的各队员的个人资料
中国2008奥运篮球对的资料 中国男子篮球队 教练员名单 [编辑本段] 领队 白喜林 主教练 尤纳斯 教练组成员 郭士强(中方教练组长 辽宁)、巩晓彬(山东)、孙军(吉林)、尼尔森(美国)、埃尔(立陶宛) 队员名单 [编辑本段] 姓名 位置 身高(米/英尺) 体重(公斤/磅) 出生日期 俱乐部 张庆鹏 后卫 1.87 / 6'2 85 / 187 1985年01月23日 辽宁盼盼(中国) 李楠 前锋 1.98 / 6'6" 103 / 227 1976年09月25日 八一双鹿(中国) 姚明 中锋 2.26 / 7'5" 141 / 311 1980年09月12日 休斯顿火箭(美国) 易建联 前|中锋 2.11 / 6'11" 108 / 238 1987年10月27日 新泽西网(美国) 王仕鹏 后卫 1.96 / 6'5" 93 / 205 1983年04月06日 广东宏远宝马仕(中国) 陈江华 后卫 1.87 / 6'2" 73 / 161 1989年03月12日 广东宏远宝马仕(中国) 朱芳雨 前锋 2.00 / 6'7" 100 / 220 1983年01月05日 广东宏远宝马仕(中国) 王治郅 前|中锋 2.14 / 7'0" 130 / 286 1979年07月08日 八一双鹿(中国) 孙悦 后卫 2.05 / 6'9" 97 / 214 1985年11月06日 北京奥神(中国) 刘炜 后卫 1.90 / 6'3" 90 / 198 1980年01月15日 上海西洋(中国) 王磊 前锋 2.00 / 6'7" 94 / 207 1986年08月12日 八一双鹿(中国) 杜锋 前锋 2.07 / 6'9" 92 / 203 1981年07月30日 广东宏远宝马仕(中国) 比赛亮点 [编辑本段] 奥运会 8 2004 希腊雅典 8 1996 美国佐治亚亚特兰大 10 2000 澳大利亚悉尼 10 1984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11 1988 韩国汉城 12 1992 西班牙巴塞罗那 15 1936 德国柏林 18 1948 英国伦敦 世界锦标赛 8 1994 加拿大多伦多 9 1986 西班牙巴塞罗那 9 2006 日本 11 1978 菲律宾马尼拉 12 2002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 12 1982 哥伦比亚卡利 14 1990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 亚洲锦标赛 1 2005 卡塔尔多哈 10 2007 日本德岛 球队概况 [编辑本段] 没有任何一支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球队像中国男篮一样承载了如此沉甸甸的期望。姚明的崛起让篮球在神州大地人气飙升,现在另一位明日之星易建联也追随姚明进入NBA,人们对中国队的期望只会有增无减。 在亚洲,中国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球队,曾13次夺得该地区比赛的桂冠,但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中国队却是步履蹒跚。该队上一次国际大赛是2006年的世锦赛,但他们表现差强人意,在16强的比赛中惨遭淘汰。主教练尤纳斯(Jonas Kazlauskas)希望球队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有更好的表现。 中国的民众对2008年奥运会寄予厚望,但队员的伤病将成为中国男篮的一大隐忧。姚明由于腿部应力性骨折已经错过了NBA 2007/08 赛季一个月的比赛,而易建联在NBA 下半个赛季的表现也很不理想,由于疲劳所引起的伤病是他状态下滑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严重的是他膝部韧带拉伤。如果他们不能出场,中国的NBA第一人,老将王治郅将成为中锋和大前锋的位置上的最后一道保障。 虽然姚明和易建联将吸引对方防守球员的大部分注意力,但中国队要想在家乡父老面前取得胜利,其他队员也必须要有所表现。后卫孙悦和小前锋朱芳雨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孙悦在2007 年的NBA选秀中被新奥尔良黄蜂队选中,随即被交易到洛杉矶湖人队。尽管还很年轻,这名高个子后卫在外线实力不俗,中国队若想打破对手在内线对姚易二人铁桶般的防守,他的发挥将会至关重要。朱芳雨在小前锋位置上也会起到类似的作用。 亚特兰大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第八、悉尼奥运会第十的成绩显然无法使中国球迷满意,但中国队想要大幅提升对阵世界强敌的战绩,他们还需要再接再厉。 北京奥运会赛程和成绩 [编辑本段] 日期 时间 运动项目 比赛 场馆 成绩 2008年8月10日 22:15 篮球 男子预赛B组 - 第12场 United States (美国) vs China (中国)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101-70 2008年8月12日 16:45 篮球 男子预赛B组 - 第22场 China (中国) vs Spain (西班牙)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75-85 2008年8月14日 14:30 篮球 男子预赛B组 - 第33场 Angola (安哥拉) vs China (中国)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85-68 2008年8月16日 20:00 篮球 男子预赛B组 - 第47场 China (中国) vs Germany (德国)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59-55 2008年8月18日 14:30 篮球 男子预赛B组 - 第57场 Greece (希腊) vs China (中国)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 91-77
满意请采纳
长江师范在哪里?好不?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戴伟
校 长:彭寿清
副 校长:傅之平
副 校长:彭规荣
副 校长:傅显捷
党委副书记 :王官成
纪委 书 记 :卢吉庆 [编辑本段]校 训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
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编辑本段]优秀校友 宋剑华 1955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1988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开始享受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
谭大辉 1963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
杨宏伟 1964年6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现任重庆市黔江区区长(正厅级)
冉冉 原名冉艳丽,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1999年西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先后在长江师院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工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先后获1997年台湾薛林怀乡诗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4年首届艾青诗歌奖。
涪陵长江师范学院具体在哪个地方?
[编辑本段]校情概览 长江师范学院位于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市。其前身是1931年兴建的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77年建为“涪陵地区师范学校高师班”,1982年经批准成立涪陵师范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5月,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涪陵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涪陵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涪陵教育学院,2000年涪陵工业学校和涪陵 师范学校并入涪陵教育学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准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
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长江师范学院承袭“诚意正心、钩深致远”的治学旨趣,形成了“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校训,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李渡、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9.44万平方米(1,642亩),建筑面积达50.7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49万元。建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系共管实验教学中心6个及各类专业实验室3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97个。有1000座的语言实验教学中心,11间现代化微格训练室。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有藏书157.09万册、CNKI数据库1,564.5万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检索数据库25.88万条。校园网光缆22.5公里,信息点12,153个。建有篮球馆、体操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体育设施完备。
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二级教学单位,设有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学、理学为主,多学科相互融合、各具特点,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重庆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扶持学科8个。现有市级精品课程7门、市级重点建设课程4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41门。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75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3人,副高职称的19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146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9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4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38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带头人15人、学术带头人5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0人。另有兼职教授26人,外籍教师5人。
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4个,其中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报》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三峡教育论坛》、《乌江论丛》、《巴渝教育探索》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学校紧紧围绕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特色明显。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17项。2004-2006年,共出版著作7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2,689篇/件,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784篇/件,被SCI、EI、ISTP收录3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7篇。获省部级以上奖55项、区级政府奖29项。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称,学校因此被誉为“培养‘三区’教育子弟兵的摇篮”。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珠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市级奖300多项;先后获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集体奖40多项,国家级、重庆市级学生先进个人300多人次。
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斐济等国的留学生,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三年来,学校先后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活水女子大学、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交流和合作,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20人次。
学校是“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校园网络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戴伟
校 长:彭寿清
副 校长:傅之平
副 校长:彭规荣
副 校长:傅显捷
党委副书记 :王官成
纪委 书 记 :卢吉庆 [编辑本段]校 训 学高身正 敬业自强
学高身正。“学高”,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后学的师表。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师者惟有“学高”方可“传道、授业、解惑”。“身正”,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师者惟有“身正”方可立己树人。“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学高身正”充分揭示了德与才的内在统一,它不仅是教师从教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也应成为大众的楷模;而且也是学子从学与做人的基本准则,要求学子在学校里既要学业有成,更要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学高身正”作为我校校训,是学校师范性质的精神阐述,也是实践“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做知识传授者;又具备高尚的师德,做道德引导者。
敬业自强。“敬业”,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严肃认真地干好本职工作,对学业﹑职业﹑志业均应敬而重之,且要立志全力追求自身能达到的事业顶点。“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人应自强不息,保持顽强的进取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一种“仁以为己任”和“而后已”的无畏精神。“敬业自强”作为我校校训,要求广大师生时刻体现出对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自觉认同,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在气节、操守、品德等方面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不懈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丧失信心,力求精益求精。
[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重学崇术,尚知笃行
育人为本。从教育的意趣上讲,育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机器;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质量为先。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育优秀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永远的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反映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质量为先,就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基、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重学崇术。“学”是为了“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法则及其抽象理论。这是一种“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旨趣是“求真”;“术”是为了“求用”,即为人类、为政治、为现实服务。这是一种“为实用而学问”的态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根本,“两者并进始可”。“重学崇术”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术并举:既注重学理的探索与习得,又崇尚学识的实际运用;既重视学术的生成与完善,又推崇学术的实践与转化。所谓“学随术变,术因学存”。“重学崇术”还倡导教师共同营造钩深致远、精进学业的学术环境和教学环境,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尚知笃行。尚知,崇尚知识,尊重知识,进德修业,使学有所得。笃行,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子曰:“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云:“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笃行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尚知笃行”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意即广大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问学、身体力行,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编辑本段]优秀校友 宋剑华 1955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我校中文系78级学生,现任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1988获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开始享受特殊津贴。曾任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纪人才;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带头人之一,“芙蓉学者”候选人;2004年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顾问兼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
谭大辉 1963年4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南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正厅级)
杨宏伟 1964年6月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我校中文系81级学生,经济师,历任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政府秘书长、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现任重庆市黔江区区长(正厅级)
冉冉 原名冉艳丽,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我校中文系82级学生,校采石文学社首任社长。1999年西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结业。先后在长江师院图书馆、涪陵文联《乌江》文学杂志、重庆《红岩》文学杂志工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岩》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副编审。重庆市政协第二届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先后获1997年台湾薛林怀乡诗奖、2002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4年首届艾青诗歌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