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现代奥运会终极理想

tamoadmin 2024-11-21

1.奥运会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哪个更重要

2.奥林匹克休战的休战协议

3.马拉松的由来

4.人的极限在哪里

5.奥运会全名是什么?

奥运会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哪个更重要

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什么-现代奥运会终极理想

人文价值更重要

摘要《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一文对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从新的视角探讨了科学的价值问题。导论。作者对科学的人文价值作了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科学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我们谈论“人文价值”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人”,而不能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一文对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从而从新的视角探讨了科学的价值问题。

导论。

作者对科学的人文价值作了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科学对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认为,我们谈论“人文价值”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人”,而不能像许多西方人文主义者那样,将“人文价值”仅仅局限在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的范围内,只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像许多功利主义者那样,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因为“人文价值”还有“文”的含义,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当然也是人的精神生活。论文的基本框架就是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作者试图通过考察、探讨和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第三章)、经济价值(第四章)、文化价值(第五章)和精神价值(第六章),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科学对于人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和价值。探讨科学的人文价值的意义在于:①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特别是科学的人文价值,并从人文价值的高度把握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②有助于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狭隘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促进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从而为新世纪树立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文化观。

第一章:对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忽视。

在当代,有两种科学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一种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尽管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并没有否认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并十分强调科学的认识意义,但是,这种科学观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将科学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历史及其文化母体的“事物”,这样一来,当实证主义者强调认识(科学)世界和体验(人文)世界的截然区分,并竭力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科学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也被大大地忽视了。以培根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尽管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也十分关注人,但是,它将科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工具,并从工具的角度来强调科学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看不到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而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于是,也大大忽视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第二章:对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

与上述两种科学观相呼应,也有两种文化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一种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另一种是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非理性主义。当他们强调只有艺术等人文文化才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才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不但不具有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反而同人文精神是对立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分离和对立。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也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或反科技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现代新儒家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要比其他任何流派更加绝对、更加泾渭分明。于是,当现代新儒家竭力推崇“儒家精神”,批判科学只专注于向外、只专注于用,因而有背于人及其人文精神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第三章:论科学的技术价值。科学具有两个最重要的传统:一个是重功利的技术传统;另一个是重理想的精神传统。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分别根源于并代表着这两个传统。尽管功利主义科学观有其严重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本身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①它突出强调了科学的技术价值,强调科学不仅应当服务于人类,而且能够服务于人类;②强调科学必须根植于社会,并从社会需要中获得巨大的动力和支持。当然,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特别是研究科学的技术价值和人的价值关系问题,不能回避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但是应当看到,无论如何,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要比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大得多,深远得多。科学的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的深刻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息息相关。首先,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是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的活动并赢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扩大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必要条件;最后,无论是人类从自然力中获得解放,还是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或者同这两方面相联系的思想解放,科学都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四章: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随着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的价值、人文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融合和一致。高科技的人文意义在于:1.促使“知识价值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而导致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而经济知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的人文化。具体表现在:①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资本;②使教育变成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③将生产劳动的过程变成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劳动与人的自身发展趋于一致。2.高科技将有助于人类摆脱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困境。具体表现在:①高科技将被直接运用于开拓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从而为人类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开辟广阔的前景;②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帮助人类走出传统的工业经济即自然资源经济的困境。3.高科技及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将为人的自身发展开辟广阔前景:①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自由度将会大大提高;②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将进一步大大拓宽;③人们将拥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和更加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使自己获得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五章:论科学的文化价值。尽管理想主义科学观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但是它无论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科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①通过强调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及其社会功能;②通过对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强调,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的目的和动力。可以说,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理想主义科学观两者具有明显而重要的互补性。要全面地理解科学的动力、目的和社会价值,就应当在科学的两种传统和两种科学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关于科学的文化价值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当代西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和以萨顿为代表的科学历史学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理解,基本上代表着一种较为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往往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并对科学的文化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然而,自60和70年代以来,包括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内的元科学观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变化趋势是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逐步走向人文主义、非科学主义。于是,科学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似乎越来越遭到贬低、甚至否定。如果超越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狭隘视野,便不难看到,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一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并是别的文化无法替代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至少具有五种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①认识意义和认识价值;②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③智力意义和智力价值;④精神意义和精神价值;⑤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第六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一旦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便不难发现,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它体现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它体现着在智力上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的崇高的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它体现着为人类的幸福、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因此,科学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也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二是为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从实践上看,有助于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奥林匹克休战的休战协议

2007年10月31日,在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282天的时候,第62届联合国大会10月31日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号召联合国成员国应单独或集体地采取积极行动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遵守自奥运会开幕前的七天到奥运会闭幕后的第七天休战,并应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和平解决所有的国际争端。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合国大会第八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

从奥林匹克的历史中来看,在这个比国际政治编年史要长得多的人类活动中,随处可以找到和平的影子。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城邦签订奥林匹克休战协定的历史曾延续了1000多年。奥林匹克这个名字,是和人类促进和平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休战协议也是自1993年以来,联合国遵循“通过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理想建设一个和平和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决议的惯例做法。

在奥运会期间休战,说到底,并不仅仅是停止使用武力这种形式,而是停止对人类情感的践踏和对人类权利的侵犯。任何战争的最大代价总是人。而战争的结果无论谁胜谁负,人类的基本权利都遭到了无情的侵犯。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饿殍遍野,抑或背井离乡,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在战火中都根本无从谈起。而诞生于平静、酝酿于激情中的人类情感,也会在战争中被仇恨所取代。

休战协议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存在着许多践踏情感,侵犯权利、辱及个人乃至民族的行为。而战争只不过是这些行为的最极端和最暴力体现。休战,同时也是停止对于人类一些基本权利的侵犯。虽然我们知道,奥运会期间真正做到世界上没有战争,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谈及休战,就是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减少冲突,减少践踏人权和蹂躏生命的行为,去唤醒政府和公众在情感面前的平等。这不但是中国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国的责任,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

我们常常认为,人类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情感、有思想;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对权利的承认、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个人情感和人类权利的尊重,与对生命的尊重一样,是这个世界的最高准则。现代奥林匹克休战传承了历史操守和历史精神。所谓人文奥运,本身就是情感的奥运、权利的奥运。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的精神方面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的更加和平的世界”。事实上各种国际组织也是在通过体育运动这种手段,实践这一目的。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理想主义并指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局限性,但是在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上衡量,这一目的是唯一的、无可争辩的最高价值。在今天的世界,仇恨、践踏已经太多了。而我们所能做的奥林匹克休战,其实还远远不足以挽救权利、尊严和生命。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世界劳伦斯体育大奖颁奖典礼上说的一句话,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他说,“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事实上的确如此,当我们面对坐落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奥林匹克休战碑的时候,至少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改变和等待改变的东西,而奥林匹克让我们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马拉松的由来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裴里庇第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裴里庇第斯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

由于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室外进行,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在2004年1月1日前马拉松一直使用世界最好成绩,没有世界记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将奥运会的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的颁奖典礼安排在闭幕式上举行。在东道主希腊人看来,马拉松比赛是奥运会的“灵魂”之一,在闭幕式上为马拉松运动员颁奖,是奥林匹克回家的一种象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继承了这一做法。

马拉松跑可以说是有志于长距离跑项目运动员的终极目标和向往的彼岸。在那里存在着很多未知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想象作为一个运动员完成自己理想后的喜悦心情。

但是对于年轻的运动员和未经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来说,马拉松跑却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比赛项目,因此长距离跑选手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时,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具备了长跑能力(速度和耐久力),并在调整好身体和精神状态后再去参加比赛,而不应该仅是下了决心或对马拉松跑有所憧憬就去参加比赛。准备不充分就去参加比赛的选手也许对马拉松跑失望或产生错误的认识,这是由于自己把自己的梦想打破了的缘故。

不论是何种体育运动项目,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选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具备能够经受精神上和肉体上各种痛苦的忍耐力和能够控制自己的自制力,并且经常表现出对竞争的新鲜热情,保持着不断地向自己的最终目标努力的情绪。

但是,生来就具备那样高尚精神的人是很少的,必须通过运动员自身的体验,或者受到教师、教练员、老前辈以及**和书籍的影响,使得运动员在精神方面逐步成长,并且形成作为一个运动员应具有的性格。

另外,通过每天按部就班的训练,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以及比赛时的体验进一步在精神上受到折磨,从而养成自信而谦逊的精神状态。

有人说“马拉松跑是孤独的竞赛,自己与自己斗争”。马拉松比赛不需要什么竞技用具,只需要运动员自己的身体,在比赛条件上是平等的,裁判是完全公平的,强者总是能够取胜。

精神力量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东西,而是通过训练,作为后天的一种社会性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在马拉松比赛中精神力量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的,是成为优秀选手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的极限在哪里

最近,法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宣称,人类竞技水平已经逼近生理极限,2060年后再创造世界纪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专家说,到2027年,一般运动项目的世界纪录将达到人体极限,到2060年,百米赛跑的纪录将划入以千分之一秒作为尺度的时代,马拉松速度将以减少百分之一秒为目标,而举重比赛的增重也精确到“克”了。即便如此,每次微小的纪录突破也可能要间隔50年的时间。到那时,破纪录在竞技运动的重要性将降低,而竞技的方式和比赛的质量将成为关键指标。 那么人体运动极限究竟是多少?是什么生理因素影响着人类的运动极限呢? ———逼近极限——— 人体潜能已发挥99% 法国生物运动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对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以来所创造的3260项世界纪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人体潜能在100多年前只发挥了75%,但到今天已被激发到99%。 研究者对田径、自行车、举重、游泳和速滑5个大项作了进一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以挑战人体极限为终极目标的人类竞技运动很快将面对“极限之墙”。 创纪录已进入减速期 事实上,人类破纪录的速度几十年前已经放缓。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田径中的男子100米项目。在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上,世界上第一个男子100米纪录诞生了,成绩是12秒。仅过了8年,世界纪录就缩短了1秒,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100米纪录在被频繁的更新,但之后突破世界纪录就进入了以百分之一秒作为尺度的时代,破记录难度越来越大。从1960年至今,人类经过50年蜗牛般的推进仅把世界纪录向前挪动了0.22秒。 此前的研究也表明,现在运动员破纪录越来越依赖于偶然性了。以田径的男子1500米为例,1998年,这个项目沉睡了15年的世界纪录被打破,成绩为3分26秒。而在那漫长的15年中,该项目上的顶尖运动员的成绩时好时坏,根本没有一种总体向上的趋势。科学家们预计,在未来的10多年中,1500米的成绩将依然如故。 绝大多数的竞技体育项目都有世界纪录,而现代体育发展至今,多数世界纪录已经越来越难于被刷新,愈发接近人体运动极限。 ———生理探秘——— 人体运动极限是由怎样的生理生化原因形成的?为什么男子百米的世界纪录是9秒74,而不是5秒74呢? 短时间运动受供能系统限制 这要从人体的供能说起。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讲,人体内的供能系统分为三种:磷酸元(ATP-CP)功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人体肌肉中储藏着多种能源物质,根据运动项目所要求的供能效果、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以不同能源物质为能量代谢起点的三种供能方式按照一定顺序和相应比率被选择性利用,进行能量供应。由单一系统供能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一般来讲,在数分钟之内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人体主要依靠磷酸元和糖无氧酵解来供能。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就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开始分解产能。在有氧代谢功能系统中,大强度运动1—2小时,肌糖原才接近耗尽。脂肪储量丰富,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的运动,理论上其时间不受限制。 临时供能只维持10秒肌肉活动 那么人体系统又和运动极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100米跑为例。人体运动是借助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的,骨骼肌收缩实际上就是将机体能量代谢产生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就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ATP。100米跑是典型的短时间极量运动,象征着人体尽快向前运动的极限能力。其极限强度决定了身体要以动员速度快、单位时间内输出功率最高的无氧代谢系统供能,肌肉以人体储备非常有限的ATP、CP供能为主。ATP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的时间仅为1—3秒,CP在合成ATP后释放能量,其供能时间为5—8秒,一旦超过8秒,人体就要启动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人们挑战速度极限,就是要尽量消耗ATP-CP,力争减少糖酵解参与供能,ATP—CP系统综合换算下来可维持10秒肌肉活动,所以人类百米跑的时间应该在10秒左右。 其他项目也同理可证,人体不同的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决定了运动能力的强弱,也相应决定了运动极限。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挑战极限的道路上始终不断前行。 ———克服极限——— 尽管人的体能肯定有一个极限,但是如今就算运动员不服用提高成绩的药物,他们也能不断地找到克服体能极限的办法。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更好的装备、更好的训练方法以及更多地激发出运动员的潜能———基因赋予他们的能力。 更好的运动装备 那些需要使用装备的比赛,如自行车、高尔夫球、撑杆跳,运动器械的进步已经使得运动员的成绩有了惊人的提高。运动服装也得到了改进,游泳运动员们穿的特殊服装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滑雪、自行车等运动员穿的特殊材料制成的服装可以减少风的阻力。 技术的进步来得太快,运动管理机构也开始就此制订相应的规范。例如,用碳纤维和昂贵的材料制作的轻质自行车,比赛时竞争优势十分显著,所以国际自行车联合会规定参赛运动员的自行车重量必须低于6.8千克或15磅。再以速滑为例。1998年冬奥会上,运动员开始使用可脱离式冰刀,冰鞋的后跟与刀刃分离,使得运动员向下用力时更能使上劲,产生了更高的加速度。 不断提高的训练技巧 现在,很多体育运动比如长跑、跳高、游泳和举重等,成绩的提高更多地是依赖训练。 弗吉尼亚詹姆士.麦迪逊大学人类运动表现实验室的麦克.桑德斯正在寻求打破极限的方式,他发明了一种含有蛋白质的新型运动饮料,他希望喝了这种饮料能够使运动员的训练更刻苦、训练的持续时间更长久。 “实际表明,至少在耐力上,我们看到了明显的进步。”桑德斯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肌肉损伤减少了,而肌肉的修复增加了。大多数竞技运动员都能够尽全力去训练,不必担心身体会累垮。如果这种饮料让他们能够再刻苦训练一点儿,那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身体极限会延长的更远一点儿。” 利用基因改造人体 更好的装备、先进的训练技术让运动员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似乎那些遗传异常的人也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比赛。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将会找到让运动员利用自己的基因塑造肌肉群或者创造输氧血红蛋白细胞的方法。 这些方法会使用某些化学成分让一个基因启动或停止,以便能增加或减少蛋白质的生成。那时候,一些人可能会利用技术让自身变得更大更强壮。 新闻缘起 “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一直激励着无数运动健儿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但半个世纪后,这也许将变为我们只能仰望的理想。法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宣称,人类竞技水平已经逼近生理极限,2060年后再创造世界纪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研究还显示,不同运动项目迈向极限的速度并不是同步的,而会是分批到达。就破纪录的可能性而言,女子撑竿跳的未来最光明,游泳项目也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田径将会是首先“触顶”的项目之一,男子百米无论如何也无法跑到9秒。

奥运会全名是什么?

奥林匹克运动会 - the Olympic Games

简称“奥运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因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亚而得名。每四年举行一次。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共历经二百九十三届,后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以异教活动罪名而废止。189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会议,根据顾拜旦倡议成立国际奥委会,并决定恢复奥运会。现代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每届会期十六天。比赛项目共有三十多个大项。1924年开始举办冬季项目的奥运会。习惯上将非冬季项目的奥运会称为“夏季奥运会”或“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介: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它包括夏奥会、冬奥会、残奥会、青奥会和特奥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776年),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奥运的精神是世代相传的,永不停息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象征标志: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会歌的产权属于国际奥委会专有。国际奥委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

奥林匹克运动会五环标志:

当今流传最广的标志要数奥林匹克五环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它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环“转”到哪里,奥林匹克运动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桓已久。1913 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五环标志和以白色为底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打算在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这个标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索邦学院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顾拜旦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五环标志和一面印着五环的旗帜向大家展示,并建议将它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听了顾拜旦的说明后,会议确定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每个环代表相应的一个大洲”的说法是正确的。(参见“奥运五环”词条)

会旗长3米,宽2米,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蓝、黄、黑、绿、红五环,环环相扣。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1920 年,奥林匹克旗第一次飘扬在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体育场。这届奥运会后,比利时奥委会赠送了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在奥运会期间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代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与夏季奥运会相同。

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