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拳击冠军陈涛-亚运会拳击冠军陈涛简介

tamoadmin 2024-11-24

1.重量级拳击比赛有几个回合?

2.拳击手的背景资料

3.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4.新疆最能打的拳击是谁

重量级拳击比赛有几个回合?

亚运会拳击冠军陈涛-亚运会拳击冠军陈涛简介

拳王头衔争霸赛12回合。

其它根据水平分为4回合、6回合、8回合、10回合。

标准的拳击冠军争夺战规则(根据比赛的不同可能会有改变)

一、 比赛共有6.10.12个回合。

二、 比赛前将进行称体重和体格检查。

三、 没有三次被击倒终止比赛的规则,临时终止比赛应由裁判决定。

四、 拳击手没有站着被记点到8的规则。

五、 铃声,WBC:比赛中,铃声只有在最后一个回合才能挽救你;IBF/USBA(美国拳击协会):比赛中铃声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挽救你。

六、 拳击手套,WBC:拳击手套重8盎司(约半市斤),IBF和USBA:拳击手套重10盎司(约6市两)。

七、 拳击比赛中,击打对手腰部以下部位,WBC:一名拳击手如果被对方击打腰部以下部位那么他可以被容许休息一段时间,但是必须继续参加比赛(否则他将被判负);IBF/USBA:拳击手被对方击打腰部以下部位后,他可以休息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休息后必须继续参加比赛,否则,将被判负 。

八、 故意犯规,如果拳击手被对方故意犯规后失去继续比赛能力,那么,犯规者将被取消比赛资格。WBC:如果拳击手被对方故意犯规后,造成的伤口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被对手有效击中而恶化,从而导致比赛被终止,那么,此时记分牌上处于领先的选手,将成为本场比赛的胜者;IBF/USBA:如果拳击手被对方故意犯规后,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受到同样的伤害而导致比赛被终止,此时如果受到伤害的拳手在记分牌上处于领先,那么他将成为本场比赛的胜利者(通过技术判定的方法),如果受到伤害的拳手,在记分牌上处于落后或与对方持平,那么比赛的结果将是技术平局;WBC:对故意犯规的拳手,将被扣除2点。

九、 以外犯规(偶然性犯规),只有裁判员才能判定是否有以外犯规的情况发生。WBC:如果遭到对方以外犯规,一名拳击手丧失比赛那里,那么在记分牌上处于领先的拳手,将会成为比赛的胜利者,这种判定必须建立在第四回合比赛已经结束的基础上;IBF/USBA:如果拳手遭到对方以外犯规后不能继续进行比赛,或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被对方犯规,造成的伤口恶化,不能继续比赛,此时如果第六回合比赛已经结束,那么在记分牌上处于领先的拳手,将成为本场比赛的胜利者,记分时只记入已经结束回合的比分。WBC:如果拳击比赛继续进行下去,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由于对方有效的击打,导致被犯规选手伤口恶化,从而使比赛不能继续进行,那么在记分牌上处于领先的拳手将成为本次比赛的胜利者,终止的那一回合,也应记入。

十、 这有裁判才可以终止比赛;

十一、 赛后应进行兴奋剂(违禁药品)检查,参赛选手必须到更衣室提取尿样,尿样的提取必须在场边的内科医生特别调查员进行;

十二、 如果拳击手在比赛中牙套脱落,则应尽快在裁判指令下由旁边的人佩带上,在角落带牙套的时间不能停留超过4秒钟。

拳击手的背景资料

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公元前40世纪的埃及.而在古代奥运中,拳击运动就已经是比赛项目之一。1896年,第一届夏季奥运中,由于希腊君王认为拳击太为暴力、危险而且不为人道,因此不批准拳击列入该届的比赛项目之一。1881年,英国业余拳击协会成立,拳击开始传到世界各地。到第三届夏季奥运男子拳击正式被列入比赛项目之一,但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中,由于瑞典法律不准许拳击运动,因此一度消失了。1920年,拳击运动再次列入奥运比赛项目的名单之中,一直到现在。香港拳击总会于1955年成立 , 是国际业余拳击协会(AIBA)及世界拳击协会(WBC)成员之一.近年来香港选手在女子及青少年国际赛事中均能多次获得奖牌.目前为止,国际业余拳击协会的成员共为一百九十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第一届世界杯女子拳击锦标赛也于1999年芬兰举行。

拳击运动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为了生存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它。最初,它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一种手段。有记载表明,它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 拳击的遗迹”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后来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拳击运动经过地中海的克里克岛传播到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在爱琴海岸发掘的一对磁瓶上,有两人相互攻防的拳击图案。在希腊神话中,传说雅典王子赛希阿斯(公元前1000年)就通晓拳术,曾玩过这种拳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1700年以前拳击活动的遗迹。

自从古罗马皇帝西奥多雷斯下令禁止拳击后,拳坛几乎寂寞了4个多世纪。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古罗马拳击的粗野影响难以忘怀;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各地时兴骑马斗剑,马上技术抑制了拳击的发展。骑士体育是属于统治阶级和贵族的,而且必须是基督徒。而拳击作为一种自卫技术、娱乐活动,在民间仍然不断地流行着,只是不能公开比赛。

公元8世纪,奥斯曼大帝执政,法庭制定了一种新制度:“斗审”。就是在审判中遇到疑难案件,命令诉讼双方进行决斗,胜利者获胜诉。如果是贵族间的诉讼,就接贵族习俗骑马、穿护身甲胄进行斗剑;而平民间的诉讼,则以拳击决胜负。从此,拳击在平民百姓中更为广泛地流传了。

公元1200年间,传教士圣倍纳丁看到当时许多青年在斗剑中丧生的悲剧,设法推行拳击代替斗剑。他废止了古罗马拳击的野蛮方法,提倡赤手拳击,使之成为以锻炼身体为原则的体育活动。圣倍纳了在意大利的西纳开设了一所拳击训练学校,亲自担任教练,并主持拳赛,执行裁判工作。在赛程中遇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紧急关头,他会及时命令停止比赛,以防止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这种改良的拳击,逐渐在青年中流行起来。圣倍纳了一生始终热衷于拳击运动,使中断了几个世纪的拳击东山再起,成为拳击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到了16世纪拳击运动越过了多巴海峡,传播到了英国。公元17世纪末,拳击在英国复兴起来。公元18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有奖的拳击比赛。1719年产生了被称为现代拳击始祖的第一位英国拳击冠军詹姆斯·菲格(1695—1734年),并把冠军保持了11年之久,他有“无敌将军”的美称,菲格的拳击是没有防护的徒手的“生”型格斗。他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拳击学校,成为英国拳击运动员的培养摇篮。

菲格后,他的得意门生约翰·布劳顿(1704—1789年)继承了他的拳击事业。为了使拳击减少伤害事故,他组织了拳击俱乐部。为了使拳击更富有体育精神,他于公元1743年8月16日又推出了新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拳击运动比赛规则,命名为“布劳顿规则”。规则主要规定不准打击已倒地者和不准打击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同时,布劳顿又发明了第一种软皮手套,以保护脸部皮肤。后来布劳顿还在伦敦建造一所大型竞技场,作为专门教授拳击和组织拳赛的中心。由于布劳顿对拳击运动提出了新的方向,对拳击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称他为“拳击之父”。

公元1792年,英国拳击冠军门道沙为了推广拳击,加入马戏团到英伦三岛各地,做拳击表演,积极宣传拳击。1798年他写成拳击史上第一本拳击指南,定名为“拳击艺术”,深受人们的欢迎。门道沙是位研究拳击的先驱者,也是开展拳击运动的功臣。

1838年,英国伦敦在布劳顿最初的规则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被用在了拳击比赛中。1853年还对这一规则进行了修改。1865年,英国伦敦业余竞技俱乐部成员。记者约翰·古拉哈姆·千巴斯又进一步完善修订了新的拳击规则,英国昆士伯利的侯爵约翰·肖鲁图·道格拉斯担任了这个新规则的保证人,并把它命名为英国“昆士伯利拳击规则”。在这个规则 中,明确规定了参加拳击比赛的人必须戴拳击手套,比赛的每个回合打满3分钟,回合之间休息1分钟;比赛中禁止发生搂抱和摔跤现象,否则被判为犯规;一方被打倒后开始数秒,如果10秒钟被打倒的人不能站起来,就判定对方胜利等内容。这个规则基本上形成了后来拳击比赛的竞赛框架,为促进拳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英国昆士伯利规则形成之后,大约经过20年的反复实践和运用,才逐渐被人们肯定。例如比赛必须使用手套的规定,一直到1892年9月7日约翰·L·萨里班和基姆·哥培德戴着五盎司重的拳套进行了世界第一次重量级冠军赛,这个规定才最终在拳击比赛规则中确定下来,并被所有的拳击比赛所采用。上述规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特别是英国昆士伯规则的最终确定,为促进现代拳击比赛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英国拳击爱好者的努力,为推动和促进现代拳击比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乙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英国著名拳击家J-布劳顿于1743年针对拳击比赛的混乱局面,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击规则,又在1747年设计了拳击手套,对近代拳击运动的开展做出了贡献。1839年,英国颁布了新的伦敦拳击锦标赛规则,1853年进行修改,禁止用足踢、头撞、牙咬的低击等动作,并规定拳击台四周用绳围起,1867年英国记者钱伯斯编写了新的拳击规则,强调拳击中的战术和技巧。1880年伦敦成立了英国业余拳击协会,1881年举行了第1次锦标赛。1924年第8届奥运会前夕成立了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当今世界上同时存在着两种拳击运动,即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拳击比赛都是属于业余拳击。这两种拳击在比赛规则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拳击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比赛的只有美国1个国家的44名运动员,美国自然获得了所设7个级别的所有冠军。到了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就有56个国家的269名运动员我国现代拳击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最初称之为“西洋拳”。先有人翻译了一本《西洋拳术》。30年代,旧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国术(武术)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将拳击列为主课之一。

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即业余拳击)最早由美国发起。1AAAA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12个业余拳击俱乐部。他们在规则和形式上与以前的(职业)拳击有所区别,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雏形。

当时,拳击运动并没有职业和业余之分,所有的比赛几乎全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运动员多以打拳为主要谋生手段,比赛因此变得很残酷。加之当时的规则和医务监督工作极不完善,比赛回合过多,一方运动员不将另一方击倒不起,比赛就不会停止,给人的印象极为野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许多有识之士对当时的拳击运动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首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拳击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对手击倒击伤甚至致,而应是勇敢精神、顽强意志和精湛技术的体现;第二,拳击比赛应本着友好竞争的原则,旨在健体强身,锻炼意志品质,不应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第三,拳击比赛主要是双方运动员意志和技术的较量,比赛时间不宜过长。

当时,一位叫杰·卡迪的美国的业余拳击活动家(后来成为第一位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主席)四处游说,宣传业余拳击的意义,在美国社会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响应的是美国陆军、海军、军校、大学俱乐部和纽约警察,他们纷纷把拳击作为身体训练、防身自卫的必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直到现在,美国军队每年还举行业余拳击比赛,并有自己的协会。例如,前WBA重量级冠军史密斯就是在美国军队拳击锦标赛中脱颖而出后,转为职业拳手,最后成为世界冠军)。那时的比赛主要在军队、警察和俱乐部之间展开,比赛时间为3个回合。这是现代拳击运动诞生几百年来,首次出现的以友好竞技、健体强身为主要目的业余拳击锦标赛,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开始。

然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尚未开展拳击运动,尽管许多人热情宣传、拥护将这一古老传统项目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在第1届希腊和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这项提案均遭到否决。拳击到底能否进入奥运会,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了。

直到第3届奥运会决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举行后,大批热心的业余拳击爱好者才又重新燃起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的希望之火。因为,这个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当时正是美国开展拳击运动最普及的地方,有众多的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美国青年对拳击十分酷爱,希望拳击能成为奥运大家庭中的一员。

为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肖伯纳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提案中以充分的事实证明,拳击运动对青年所起的教育作用,对人类体能、智能的发掘和强化,特别是对人类勇敢精神的培养是积极的。他们说服了所有固执己见的人,提案终被通过。至此,拳击才真正堂而皇之地进入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殿堂。

然而,由于当时通讯设施落后,加上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及拳击运动尚未普及等诸多原因,只有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参加了1904年圣路易斯夏季奥运会,美国就占了533人,而报名参加拳击比赛的国家只有美国。当时的业余拳击比赛规则尚不完善,加上组织工作缺乏经验,比赛只好采用职业拳击比赛的方法,分成7个级别进行角逐,即次最轻量级(47.62公斤)、最轻量级(52.16公斤)、次轻量级(56.73公斤)、轻量级(61.24公斤),次中量级(65.27公斤)、中量级(71.67公斤)和重量级(71.67公斤以上)。规则还规定,凡获各级别冠军的运动员可以向高一级别的冠军进行挑战。结果,一位名叫奥·柯克的运动员在最轻量级比赛中打败所有对手获得冠军后,又战胜了次轻量级冠军哈莱尔,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在一届比赛中,获得两枚不同级别拳击比赛金牌的运动员。

尽管1904年奥运会拳击比赛只有美国参加,但它对后来业余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普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时隔4年(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英国是现代拳击运动的发源地,作为东道主,自然把拳击列为比赛项目,但由于筹备时间仓促,从发出邀请到正式比赛,时间很短。结果,除欧洲选手外,当时堪称世界拳击第一的美国竟未能赶到伦敦。最后,除澳大利亚选手雷·贝克获中量级银牌外,所有奖牌(共5个级别)皆为东道主英国囊括。

此后10余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影响。1912年第5届奥运会,因东道主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律上禁止拳击,拳击未能列入比赛项目;1916年,由于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定在柏林举行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在这届奥运会上,奥运五环旗首次出现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宣誓,严格遵守各项比赛规则,发扬和体现奥林匹克“更强、更快、更高”的精神,这无疑是对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保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届奥运会上,参加拳击比赛的有来自25个国家的运动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在8个级别中,美、英两个老牌拳击强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分获3枚和2枚金牌,另3枚为德国、南非联邦和加拿大所得。获奖牌的国家有8个之多,(还有法国、丹麦和挪威)。它标志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从这届奥运会以后的10年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其表现不仅是参加的人数增多,而且在规则和组织上都进一步得到完善和统一。例如,1923年美国业余拳击规则就明确规定,运动员比赛时必须穿轻便靴、短裤和保护帽(头盔),同时对拳套的重量做了严格的规定。另外,比赛期间至少要有一名临场医生担任医务监督,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时,有关裁判的规则是:每场比赛台下两边各有一名计分裁判,每个回合结束后,台上和台下裁判所判赢的一方得5分,输的4分。如果台下两名裁判的裁决结果一致,即可宣布比赛的结果;如有分歧,可参照台上裁判的意见。如果再达不成一致,运动员需进行第4个回合的比赛再分出高低。倘若台下裁判对胜负仍持不同意见,台上裁判将以仲裁身份做出裁决。

随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普及,国际比赛愈来愈多,水平愈来愈高。人们纷纷意识到,成立一个国际性的业余拳击组织,制定统一规则,对发展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是何等的重要。在许多国家的呼吁下,1924年3月,即第8届巴黎奥运会前夕,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宣告成立,美国的拳击活动家杰·卡迪被选为首任主席。至此,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开始了新的里程碑。

在巴黎奥运会上,美英垄断拳击比赛的局面虽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丹麦、比利时和挪威三国选手已异军突起,分别夺得轻量级、次中量级和重量级3枚金牌,表明了欧洲业余拳击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来自南美的阿根廷队亦锋芒初露,勇夺银牌铜牌各两枚,他们的拳路刁钻凶狠,作风勇猛顽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8年,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在所有项目中,惟有拳击比赛爆出的冷门最多。被称为头号强国的美国只有1枚银牌和1枚铜牌进帐,而英国竟榜上无名,与奖牌无缘,成为这届奥运会拳击比赛中的头号新闻。

1932年第10届美国洛杉矾奥运会,美洲选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夺得5枚金牌,来自欧洲的匈牙利选手继续保持他们的次最轻量级的优势,获得金牌。而来自南非联邦的选手也表现不俗,获得2枚金牌和10枚铜牌,显示了很强的实力。值得欣慰的是,菲律宾选手维拉鲁瓦以快速多变的拳路打败多名对手,获得最轻量级铜牌。这是自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亚洲选手首次在这个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表明了亚洲拳击运动在悄悄崛起。

同样,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洲选手也挟地利之势大获全胜,除阿根廷选手瓦查诺获次轻量级冠军外,其余桂冠皆为欧洲人所摘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奥林匹克拳击运动中断长达10年之久,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也名存实亡,被迫解散。

战后,国际业余拳击运动再度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一股更强大的潮流。1946年,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重新成立,各种比赛纷纷恢复。当时国际比赛中台下裁判已增至3名,但台上裁判仍负责计分工作。

1948年,战后首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但东道主在拳击比赛中却名落孙山,与奖牌无缘。美国队也命运不济,只获得可怜的一枚银牌,此事在美国拳击界引起极大震动。有关人士呼吁,要加强和掌握现代拳击运动先进的管理方法,否则将落伍于欧洲。

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奥林匹克拳击运动飞速发展的10年。由于战后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拳击组织和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各种洲际比赛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如亚运会、泛美运动会、欧洲拳击锦标赛,英联邦运动会及各种双边多边的国际比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格局,形成了以前苏联、古巴、美国、前东欧及亚洲的南北朝鲜等群雄并起的新局面。

另外,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有利于运动员身心健康。如从1952年开始,奥运会拳击比赛从以前的8个级别增至10个,每个级别体重差别缩小,即51公斤,54公斤、57公斤、60公斤、63.5公斤、67公斤、71公斤、75公斤、81公斤和81公斤以上。国际业余拳联也在规则中规定:运动员被击倒后,台上裁判必须读秒至8后,比赛才能继续开始;被击昏的运动员必须立即接受医生检查和紧急处置;运动员最小年龄不得低于17岁。

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美国队在10个级别中勇夺5项冠军,其中获75公斤级金牌的弗洛伊德·帕特森和获81公斤以上级银牌的瑞典选手伊·约翰森,后来均成为职业拳赛中赫赫有名的世界重量级拳王,开创了奥运会冠军向世界职业拳击冠军演变的历史。

新疆最能打的拳击是谁

新疆最能打的拳击是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

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男,1996年11月18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中国拳击运动员,效力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队。2018年8月6日,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入选第十八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2021年,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入选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拳击项目运动员名单。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拳击比赛银牌。2018年,2017中国拳王赛杭州站,男子75公斤级金腰带。2021年12月30日,获得2021中国男子拳击冠军赛暨中国职业拳王赛男子75公斤级冠军。

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所获奖项介绍

托合塔尔别克·唐拉提汗在2013年获全国青年赛亚军。2013年12月29日,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国际青年拳击邀请赛,取得了青少年拳击比赛52公斤级银牌。2014年全国青年男子拳击锦标赛冠军。2014青年国际邀请赛冠军。

2016国际邀请赛季军。2017年先后获得全国锦标赛、全运会亚军。2018年1月6日在2017中国拳王赛杭州站,获男子75公斤级金腰带。2021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全运会拳击男子-75公斤级金牌。2021中国男子拳击冠军赛暨中国职业拳王赛男子75公斤级冠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