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陕西省校园篮球赛-陕西省大学篮球联赛
1.高分悬赏:跪求中国60年来大众健身的历史
2.请问西安本地的!
3.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职工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4.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分悬赏:跪求中国60年来大众健身的历史
在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等的原因,老百姓健身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回顾我们从小到大的健身方式不难发现,健身内容也像流行时尚一样不断变化着。
20世纪50年代——广播体操风行天下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在群众积极搞建设的同时,急需一种最简单、最易普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1952年11月24日,广播体操在这种政治、经济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第一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第一节,伸展运动……”
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工人、学生随着广播做操,成为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为适应不同人的健身需求,广播体操先后设计了8套,并且还为青少年设计了专门的体操,使广播操成为我国过去几十年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健身活动之一。广播操主要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屈伸活动,使运动即刻心率在120—140次/分左右,锻炼心脏效果最佳。
不过,这种依靠行政手段推广的健身运动过分强调了体育为生产、为国防服务,忽视了体育的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不利于调动参加者内在的健身积极性。
20世纪60年代——乒乓、游泳规模浩大
上世纪60年代,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健儿的胜利,鼓舞几千万中国人拿起乒乓球拍。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是木制、砖头做成的球台,乒乓球热规模空前。
另外,1957年同志畅游长江也激发了亿万群众的游泳热潮,1965年6月1日上海组织的大型群众渡江活动,这场群众渡江活动历时两天半,全上海市有2.5万余人参加。
迄今为止,这两种锻炼方式仍然是国人健身方式中最普及的两种。
20世纪70年代——象征性长跑活动
上世纪70年代,群众健身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潮流:每到重要节日前,各省市都会举行群众长跑活动。这些活动常常会吸引上百万的群众参加,社会影响很大。如1974年11月,上海就组织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上海———珍宝岛象征性长跑”活动,共有140多万人参加。
70年代前的群众健身大多缺少运动器材和场地,但参与率高,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健身的发展。不过,这类活动普遍存在组织复杂、难以经常化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健身项目一年一个样
步入80年代,群众健身项目可谓一年一个样:83年一部《少林寺》让中国功夫热遍大街,84年飞碟游戏流行起来,85年的旱冰、86年的迪斯科健身舞和87年的呼啦圈成为青年中最热门的健身方式。在老年人中间,传统的太极拳开始恢复。
在健身方式极大繁荣的同时,小型健身器材也不断涌现,能拥有一个拉力器或者是握力器成为当时男青年最自豪的事。1987年上大学的王庆美告诉记者,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为自己买了个弹簧拉力器,每天早晚练上十多分钟几乎成了必修课。
八十年代的群众健身开始讲究科学,运动前热身、运动后的营养等相关知识得到普及。
20世纪90年代至今——健身与世界同步
上世纪90年代流行“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的观念,健身方式五花八门,各种健身方式几乎与世界同步。如今国际上流行的健身项目,从跆拳道、搏击操,到高温瑜伽、动感单车,中国市场上应有尽有。群众健身不仅是追求健康,同时也是追求时尚的表现。
如今群众健身内容的繁荣不仅表现在吸收外来健身方式上,许多50年代以来出现的健身方式也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就连一度被中断的广播体操,也开始在相当多企业的职工中重新开展起来。
从建国50多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来看,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对全民健身的影响相当大。但是,今后随着我国人民营养水平、广大人口受教育程度、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余暇时间的增多,群众健身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另外,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与世界同步的同时,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健身方式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以下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综述:
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包括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等。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1995年6月,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努力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04年底,我国各类体育场地共850080个,是建国初期的199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1倍。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共投资建设了13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1万条。在全国部分城市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157项,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援建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及“雪炭工程”318项。
群众体育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覆盖了全国城乡,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的层次结构。为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的科学化、规范化,各级体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了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等,定期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指导和规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从1957年到1966年,有4200多万人达到“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各地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等,“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活动日益深入,“全民健身博览会”、“元旦登高”、“春节长跑”等活动特色鲜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深入人心。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红红火火,建国以来我国共举办6届农民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运动会、7届残疾人运动会、9届中学生运动会和8届大学生运动会,创办并成功举行了3届以非奥运项目为内容的全国体育大会。据统计,我国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到总人口的28.2%。
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的诞生,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今年第一个“全民健身日”的到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祝你好运!
请问西安本地的!
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学校前身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之一,1960年升格为西安仪器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曾隶属于国家第二、一、三、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
学校占地面积129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4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7.2亿元,馆藏图书155.48万册,并有多类(种)电子信息资源。现有在编专任教师93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3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30人。有17人被重点大学聘任为博士生导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称号的专家40余人。有110余人在国家、省级学术团体担任评委、委员以及理事长、理事。有国内、外双聘院士近10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先生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并担任“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学校现有光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建筑工程系、外国语言系、数理系和体育系等4个直属系;1个工业中心等13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光学工程、机械制造机器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省级名牌专业。有材料科学基储机械制造基储物理光学、光学零件设计、工程力学、机电系统设计、应用光学、工科电路分析、市场营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光学零件工艺学等13门省级精品课程。有“光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等3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有“书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1个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薄膜与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陕西省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中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人民政府与白俄罗斯教育部)高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交流中心;有电子电工实验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万人,研究生1400余人。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近年来,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973、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以及省市等科研项目350余项,科研成果创国内多项第一。积极开展学产研工作,近年来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40项。《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5年,学校成立了“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先生亲自担任研究中心主任。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成果丰硕。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以及陕西省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百余项。
大学生女篮保持传统优势,曾荣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女子篮球赛甲组冠军、首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杯赛亚军、陕西省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三连冠”。男子足球队获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学校在书法教育领域颇具特色与实力,是较早开办书法教育专业的高校之一。刘自犊先生曾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被誉为“中华篆书第一人”;陈泽秦先生曾当选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学校荣获中国书法兰亭教育奖。一批学生多次在全国、教育部、省级书法大赛中获奖。
2008年,有2名教职工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学校秉承和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形成了“忠诚进娶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骨干力量,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陕西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建设和发展中,学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怀。常委、副总理、副总理为学校题词。国防部长张爱萍、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教育部领导、兵器工业部领导以及省市领导同志为学院题词、来校视察工作。
学校多次受到国家、部、盛市级表彰,曾作为受奖先进集体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并在会上介绍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曾被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近10年来。先后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获得“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单位”、“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职工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成立于1982年,是国家教育部首批备案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成人高等学校。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第一批具有独立招收全国普通高校高职生资格的院校之一,是目前陕西省内唯一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建校30年来,该校立足陕西,辐射西北地区,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成人教育、建设类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为全国建筑行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筑类专业技能人才,被誉为“鲁班人才的摇篮”。
该校现设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安全技术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6个重点专业。该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双主体”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确立了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职教育人才为目标,坚持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管理规范、质量优先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模式。
该校现有边家村和长安两个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和专业配套完善,拥有一支学识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占教师的20%以上。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预决算、工程招投标、建筑装饰等多个专业教学实训基地。
该校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注重通过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及时把建筑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把握住建筑业发展变化的时代脉搏;另一方面,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开展“认知实习”、“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强化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该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在陕西建工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校与全国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合作办校、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式,实现企业与该校的双赢。
该校的办学理念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近年来,在高考生源数量下降的大背景下,该校招生规模,稳中有升。毕业生以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建筑类人才。
该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现设有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助学项目。2012年,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和要求,该校按时完成对特困和困难家庭学生认定工作,不仅将上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全额用于特困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而且该校专门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特困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和勤工助学活动以扩大资助比例,全年累计发放学生奖励、困难资助、勤工助学、伙食补贴等各类补助150余万元。为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该校同时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该校每年定期举办的“红五月”系列活动,以及歌手大赛、篮球联赛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逐步形成了该校的文化特色。
经过30年的发展,该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厚德、博学、严谨、务实”的校训,培育了“团结、勤奋、真诚、进取”的校风。通过陕建职大人的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该校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考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参加高考384人,一本上线人数381人,一本上线率达99.22%;600分以上人数229人,占总人数的60%。
2006-2012年这六年中,交大附中共有100余名学生考进了北大、清华,平均每年有15人以上。2006年-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高考二批本科上线率始终为100%,第一批本科上线率均保持在90%之上。
学科竞赛
截至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得国际大奖4人次、国家级奖85人次、省级奖1300余人次。2009年和2011年,学校还先后成功承办了第18届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决赛和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2010年8月,樊帆同学获第21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这是继吴明扬同学曾获第21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林晓帆曾获第20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铜牌之后,交大附中在国际奥赛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绩。
科技
截至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先后有70人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是陕西省获得国家发明创新专利最多的中学;在国际、国内的机器人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有33人次获得国际大奖,26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 1800余人次获省级奖。
艺术特长
2013年,学校有41人获得艺术特长生资格,位居全省第二。交大附中每年举行一次校园艺术节,截止2013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七届。学生在各级各类书法、绘画、演唱等艺术活动比赛中获得大奖。2008年7月,西安交大附中学生乐团作为中国西北五省的唯一代表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年音乐节,获得了广泛赞誉;2012年7月,校民乐团参加第六届“至高荣誉”维也纳国际青少年音乐节,获得音乐节最高奖项“杰出演出奖”的荣誉。学校先后被命名为“西安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艺术示范学校”等称号。
体育
2013年,学校有10人获得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名列全省前茅;其中5名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提前录取。2002年以来,交大附中篮球代表队连年荣获陕西省高中组冠军,2003年获得全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第三名,2008年获得全国初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亚军。乒乓球队获2005年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团体第三名;2008年1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暨全国青少年棋类冬令营活动,分别获得全国男子组国际象棋赛冠军和亚军。 校徽
校歌
东海澎湃,黄河激荡。
扬起风帆,乘风破浪。
风雨征程,源远流长。
绚丽校园阳光灿烂,
天涯海角桃李芬芳。
啊——
交大附中!
我们为你自豪为你纵情歌唱!
歌唱你历史光辉篇章。
同学少年,血气方刚。
饮水思源,弦歌一堂。
爱国爱校,团结进取。
积极奋进,求实创新。
锦绣前程我们开创。
啊——
亲爱的母校!
我们向着新的时代放声歌唱!
祝福你明天更加辉煌。
更加辉煌!
校训
弘德: 语出于东晋《华阳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意即弘扬文明与美德,倡明德育与教化。学校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方向,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健全人格。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兴校。
广识:语出清代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师生钻研学问,“学”和“问”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励志:意即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以求有所作为。作为老师,应努力进取,争取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作为学生,当志存高远,打好基础,争取在求知做人上出类拔萃,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笃行:语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笃,忠实,专一。笃行,即切切实实地去做。“笃行”既有原校训中“求实”之意,又有更为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道德实践的层面上,强调为人要忠实厚道,内外一致;做事要全心全意,踏踏实实,专心致志,达到知行合一。 截至2013年,学校有下列学生社团。 街舞社韩文化社食尚社日语社动漫社摄影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