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非职业运动员-奥运会非职业化
1.奥运会是否应该是业余选手参加?
2.为什么国际奥委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3.说说奥运背后鲜为人知的事:国外运动员大多是业余选手
奥运会是否应该是业余选手参加?
奥运会纯业余运动时代早已结束:奥运会已向包括美国NBA在内的职业运动员开放。
所谓的职业运动员,是指参加带有明显商业性质的职业比赛,以此来获取收入维持生计的运动员,比如NBA球员、职业网球运动员等。
对职业和业余问题的争论,自1896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职业的定义很简单:它表示一名选手或运动员的表演或教学是收取报酬的,这种报酬构成了他生活的主要手段。基拉宁的前任布伦戴奇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奥林匹克冠军应当是“纯粹业余”的,即使是在失去收人的情况下,他也不能收取报酬,或收取的报酬不能高于旅行或比赛期间食宿的基本费用。而现实中却难寻“纯粹业余”的运动员。
东欧国家特别强调坚持“纯粹业余”的原则,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商家对运动员的商业赞助,但是运动员的报酬是国家提供的。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东欧运动员都是职业选手,因为他们在事业颠峰时期可以不从事其它工作。东欧人则认为只有那些获取收入的西方运动员才是职业运动员。事实上,他们双方都不是“纯粹业余’的运动员,接受国家赞助和接受商家赞助的实质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业余”的定义问题一直困扰着奥林匹克运动。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重要问题才提上日程,并导致规则的修改。
奥运会创立的初衷是鼓励人们参与其中,提倡重在参与,纯洁性被放到了极高的地位,所以就限制那些以参赛为生的职业运动员参加,防止金钱玷污了奥运。但到了后来,随着职业赛事规模迅速扩大,再进行完全的限制已经不现实了,所以限制职业运动员参赛的规定开始放开了。
从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以来,为了维护"业余原则",国际奥委会一直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业余原则"的确立,从一开始就让国际奥委会背上了包袱,一系列矛盾接踵而来。一方面,运动员身份的界定成为多年来困扰国际奥委会的头疼问题;另一方面,业余选手越来越难以符合国际奥委会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使得奥运会的观赏性和代表性都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来自民间和国际奥委会内部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的代表大会上,国际奥委会终于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1988年,当职业网球选手出现在汉城奥运会赛场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业余原则从一开始就有其不可操作性,它不仅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现实。由于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员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中,纯粹的业余运动员不复存在。各国或明或暗给奥运选手以经济补贴成为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上一世纪末期的业余主义,必将严重地阻碍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80年代的改革彻底取消了这一限制,宣布奥运会向世界上一切最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就保证了奥运会的比赛具有最高的竞争水平和观赏价值
参考资料:
为什么国际奥委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没有这项规定啊,很早以前曾经要求非职业运动员才能参加,现在早就废除了,比如:这次篮球队伍中就有很多来自NBA美国职业联赛的职业运动员啊,像美国的科比、西班牙的加舍尔、中国的易建联等。
说说奥运背后鲜为人知的事:国外运动员大多是业余选手
不管在哪个国家,要培养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都不容易,除了运动员本身高强度的训练,还需要财力的支持。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竟出现了很多“业余运动员”:
1.自行车金牌得主Anna是 奥地利的数学家;
2.男子鞍马金牌得主维特洛克是 服装设计师;
3.帆船比赛金牌得主斯可特是 英国某大学的地球物理教授 ;
4.女子极限单车金牌得主沃兴顿是 厨师;
5.女子全能体操金牌得主苏黎萨.李是一名 在读的美国高中生;
6.男子200米自由泳金牌得主汤姆迪恩是一名 在校的英国大学生;
相较于中国大量职业运动员, 国外参加奥运的很多选手,运动员只是他们的“副业”。 纵观他们的本职工作,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厨师,有的是美发师,有的是律师……他们有自己的主业,不把 体育 作为谋生手段,只把 体育 作为一种兴趣爱好。
骑自行车的数学家
公路自行车比赛选手里数学最好的,数学博士里骑公路自行车最猛的,无疑是本届东京奥运会的奥地利运动员——安娜·基森霍夫(Anna Kiesenhofer)。她背着个双肩包,单枪匹马一个人来了东京奥运会,最后拿到金牌。
安娜·基森霍夫是一名数学家,她的主业是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做数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博士后通常只是临时性的,没有好的学术成果,随时都可能被解雇。即便在这样的重压下,安娜·基森霍夫一边做学术,一边练习骑自行车,她称:这是她从小的梦想。
很多自行车手都有一个团队,团队会为选手准备好一切,但作为非职业选手的安娜·基森霍夫,任何事情都得靠自己。“作为一个数学家,你总是习惯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自己操办了自行车方面的所有事情。”她如是说。
作为拥有剑桥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的学霸,安娜·基森霍夫依靠自身强大的数学功底,独自做完了本该由数据师和教练完成的事情。据说她能够夺冠的原因很神奇,因为此次东京奥运会天气炎热,女子公路赛有60公里平均坡度达到3%的上坡赛道。而在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针对东京的气温展开研究,做了一张热适应过程表,以分析体温超过38.5 时身体的机能反应,由此精心规划自己的训练、营养和战术。
她将数学在脑海里幻化成比赛指南,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尾随、什么时候应该发力、怎样保存体力,最终以3小时52分45秒率先完成了一场完美的比赛,赢得女子公路赛奥运金牌。
获得田径铜牌的哈佛学霸
来自美国的加比·托马斯(Gabby Thomas)现年24岁,在东京奥运会上200米田径比赛中夺得铜牌,她是哈佛学霸,目前在美国一家医疗 科技 卫生公司做研究公共卫生工作。
托马斯家族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母亲在埃默里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任教。他们重视孩子的学术,也重视 体育 。加比·托马斯小时候参加过足球队、垒球队和篮球队,在球场上,托马斯有一项技能格外突出——速度。她在一次比赛中跑完100米后查看成绩表,找不到自己的成绩。原因居然是因为其中一名裁判认为她没有参加比赛,事实上她早就跑过了终点。
当托马斯申请大学的时候,关注点在于学业和事业都可以兼顾,她希望自己在学术上表现优异的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最终,她选择了哈佛大学攻读科学学士学位,她开始研究神经生物学,它适用于很多行业,包括田径。然而,在严谨的学术与繁忙的训练日程之间取得平衡,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托马斯全凭毅力让她克服了大学期间的挑战,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在赛场上也延续了她的辉煌,甚至给自己增加了长距离和三级跳远等项目。
据说,托马斯曾在2018年成为了职业运动员,但是与其他职业选手相比,她似乎显得不那么“称职”,她并非将所有精力投入运动,而是一如往常,一边读书一边训练,随后还完成了硕士课程。
在参加奥运会之前,她在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一个实验室工作,研究的瑞特综合征。奥运会之后,托马斯计划正投身医疗卫生领域。
200米田径选手竟是超市职员
同为200米田径比赛,来自澳洲的年轻姑娘,21岁的Riley Day创造了自己个人的最好纪录,她同样是一名业余运动员。
她是一名Woolworth的员工,从自己18岁开始,就在这个超市工作,生活是简单的训练、工作、回家三点一线。
作为非职业运动员,所有的训练费用都必须由自己承担,从18岁-21岁,她一直依靠自己打工的收入维系着自己的训练,训练条件比任何人都艰苦。她花了足足3年时间,踏上了奥运会的舞台。
她进入了女子田径200米决赛,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比赛结束后,她第一时间感谢了Woolworth,在奥运参赛期间,Woolworth不仅为她保留了职位,并且依然支付她的工资。如今奥运会已经结束了,她依然选择回到Woolworth工作,并备战她的下一届奥运会。
打乒乓的老师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来自澳洲的乒乓球选手David Powell,他任职于墨尔本顶级私校Haileybury,是一位8年级的数学老师。
David Powell有一对爱打乒乓球的父母,8岁的在他在父母熏陶下开始接触乒乓球。此前,他在墨尔本一家俱乐部训练,而俱乐部总共只有四五名运动员。最终,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职业选手,而将乒乓球变成了自己终生的爱好。对于非职业运动员而言,提高乒乓球水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国内比赛很少,要去欧洲的话飞机就要30多个小时,太远了。”David Powell说。
平时,他一边给孩子们上数学课,工作之余训练乒乓球,每周花在乒乓球上时间只有六七个小时,但他的水平在国内已排名第二。他已经参加过2届奥运会,在得知David Powell要代表澳洲参加东京奥运会之后,学校的官方账号还在Facebook上为他送上了祝福。
David Powell称,澳洲的乒乓球第一名也是业余运动员,他有时候会缺席一些比赛,因为他是个律师,正忙着赚钱。
在海外,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父母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学校的 体育 课程、各种 体育 俱乐部,各种比赛项目,都成为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边随处可见滑板少年,球场上足球、篮球、橄榄球赛事的热血沸腾,湖面、大海成为水上运动爱好者们的天然运动场……运动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细胞。在美国、澳洲、欧洲等,从小运动、全民运动、天天运动,可以说人人都是运动健将。因此,我们看到这些业余运动员驰骋在奥运赛场上,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一点都不让人惊讶。让运动融入生活,这或许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