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何时崛起-中国篮球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1.牟作云的中国篮球鼻祖
2.中国篮球现在处于低谷期,根本原因在哪里?
3.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没有大郅,依然进世界前八,12人都是谁?
4.中国男篮的历史战绩!全部比赛!!!
5.篮球如何起源且风靡世界?
牟作云的中国篮球鼻祖
在旧中国,牟作云的抱负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发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体育精英终于有了施展他才华的舞台。尽管当时国家一穷二白,体育更是白手起家。但牟作云响应党的号召,抛弃了舒适、温馨的清华大学校园生活,同原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一起办起了体训班,这个体训班就是国家队的前身,它包括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许多优秀运动员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世界体坛的领奖台的。牟作云负责篮球工作,他在1949年组建了一支篮球队,他带领篮球队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展现了中国的篮球实力,尽管当时新中国的篮球刚刚起步,但是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篮球的风貌,还是让牟作云无比的激动,让他看到了中国篮球崛起的希望。
1956年,国家体委球类司成立,牟作云担任了副司长、中国篮协副主席,正式开始领导全国的篮球工作,1964年,牟作云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结果到60年代中期,女篮已达到世界第三名,男篮达到第八名,这是历史上中国男女篮最好的成绩。他也曾发现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像陈文彬、钱澄海、杨伯镛、白金申、张长禄……这些人都成为了篮坛宿将或知名教练。新中国十年大庆之际,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篮球代表队云集北京,在工人体育馆举行了隆重的赛事,中国篮球代表队击败了欧洲冠军匈牙利队,苏联冠军红星队,世界舆论大哗,西方报纸评论中国队是“睡狮猛醒”。主管全国体育工作的元帅在国宴上向牟作云频频举杯,向他敬酒道:“祝贺,祝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赢了‘东方’还要赢‘西方’。”贺老总的鼓励更坚定了牟作云的信心,在其后率队迎战来访的外国球队和出访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不仅多次战胜了“东方”,也多次战胜“西方”。
牟作云率领中国篮球代表队先后出访过40多个国家,不仅锻炼了篮球队,提高了个人和整体水平,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1972年,花甲之年的牟作云率领中国篮球队访问日本,受到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亲切会见;1978年,牟作云率队访问美国五个城市,卡特总统的母亲热情接见了球队全体成员。美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将一支刻有“体育大使”的金笔赠给牟作云,称他是继乒乓外交之后,又一个开展两国人民友好活动的使者,1980年,国际奥委会要求中国提出三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候选人,牟作云是其中一位。 牟老目睹了新中国一步步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实事:更是与奥运会有着不解之源,1936年成为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一次奥运会,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展现了新中国的实力,在23届奥运会上,见证了中国打破了金牌零的历史,1993年在申办2000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中国惜败于悉尼,经历了令人令人难熬的痛心,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奖牌的突破,特别是2008年中国申奥成功……老人无限感慨,含泪说:我的夙愿实现了,中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一定要看到北京2008奥运会”。但是在2007年的3月16日,见证中国体育逐步强大起来的这位老人走完了94年的人生旅途,没有能够实现看北京奥运会的愿望,但是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巨大的成功,九泉之下的牟老可以安息了。
中国篮球现在处于低谷期,根本原因在哪里?
大家也一定会问一句中国男篮为什么会失败?中国男篮为什么如今连参加奥运会的资格也变的这么难?对于这个问题,有的球迷或许会把责任推到主教练李楠的身上。而大家给出的理由就是李楠关键的几次失误,还有李楠在人员轮换的使用上都没有达到球迷的要求,为此球迷在世界杯结束之后把矛头全部指向了李楠。当然了,除了李楠之外,球迷还会把矛头指向周琦,指向郭艾伦,指向赵睿等。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在球迷看来,中国男篮球员除了易建联之外,所有的球员都是不合格的。所有的球员,都应该为这次的失败而负责。
毫无疑问,这些因素并没有错。确实男篮失败,无论是球员还是主教练都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想一下,中国男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也可以说成,中国男篮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种情况?对于球迷的这种疑惑,阿根廷球员斯科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也道出了中国男篮失败和实力下滑的主要原因。近日,斯科拉在接受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采访的时候,在谈到目前中国男篮情况的时候斯科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斯科拉直言的表示“CBA联赛会限制外援,会限制使用外援,这样一来对本国球员来说,工作机会会很多,所以这些球员总会有这些位置和工作。为此,这些球员就会安于现状,认为我有一个工作,能挣钱,这样就挺好的了。”
随后斯科拉还拿西班牙来说事,斯科拉表示“很多年前西班牙联赛开放了外援限制,为此很多外援来到了西班牙。当时西班牙的球迷非常生气,都认为这一做法会让西班牙球员很少有上场的时间,从而导致西班牙篮球实力下滑。然而,事实证明我们错了,最终西班牙的实力不仅没有下滑,相反他们的实力却大大增加了”。同时,在斯科拉看来一个联赛并不需要200个打的不错的球员,他们只需要培养12名球员,为了这12个球员,你把竞赛水平提高,只要他们想打球,他们就必须去提高自身能力,不断进步,在联赛中与国外球员对抗来保住自己的工作,拿到工资养活自己的家庭。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斯科拉的这段话之后有何感想?反正小编在看完这段话之后还是非常认同斯科拉的意见的。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或许放开外援限制会让许多外援来到CBA,为此会让一些本土的球员打不上球,甚至会有相当一大部分球员因此失去工作。但是,大家可以反过来想,这种做法难道不是一种激励吗?说白了,作为职业球员而言想要拿到工资,想要用篮球来养活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联赛中立足。相反,如果如今的CBA联赛不改革,那么球员都安于现状,都在混日子,那么中国篮球何时才能崛起?何时才能再次成为亚洲的霸主。
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没有大郅,依然进世界前八,12人都是谁?
去年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的失败,让我们无比怀念2008年奥运会那支中国男篮,才发现我们欠孙悦、刘炜一个道歉!其实我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就打进了世界前八,当时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男篮的12人大名单是:姚明、巴特尔、易建联、莫科、杜锋、朱芳雨、陈可、李楠、张劲松、郭士强、刘炜、张云松。
我们的优势依旧是内线,姚明当时在NBA只打了两个赛季,还不是最成熟的时候。巴特尔当年也刚刚从NBA回来,2003年的时候就随马刺夺冠了,是他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刻。易建联当时是第一次正式代表中国男篮打世界大赛,这届奥运会阿联场均只有2.7分3.8篮板。莫科当时也是CBA顶级内线,03-04赛季在八一队场均可以得到17.5分8.5篮板。
其实当时王治郅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巅峰,追风少年,但由于与篮协有矛盾,大郅被国家队除名了。
杜锋、朱芳雨、李楠、张劲松,当时都是CBA最顶级的射手,防守也都很好。雅典奥运会,刘炜开始确立自己的主力控卫位置,他的场均出场时间达到了27.1分钟,远超另两名组织后卫郭士强和张云松。名气最小的是陈可,当时他也是八一队的前锋,三分球很准,03-04赛季场均14.3分。
其实放眼整个中国男篮的历史,基本就是内线当家,锋线上一群射手辅助,后卫能传球,快、准、灵活,这才是符合中国篮球的打法。
小组赛,我们也可以说是分在亡之组,对手分别是西班牙、新西兰、阿根廷、意大利、塞黑。首场比赛,中国男篮58:83惨败给西班牙;第二场比赛,中国男篮69-62力克新西兰;第三场比赛,中国男篮57-82惨败给阿根廷;第四场比赛,中国男篮57-89惨败给意大利;第五场比赛,中国男篮67-66险胜塞黑。
第五场比赛是最关键的,塞黑是当年的世锦赛冠军,赢了我们就锁定八强,姚明砍下27分13篮板,李楠贡献14分,杜锋最后时刻的罚球确保了这场奇迹般的胜利,中国男篮历史上第二次杀进奥运八强。淘汰赛阶段,我们惨败给了立陶宛,七八名排位赛我们再次输给了西班牙。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就是我们的崛起,当时姚明、朱芳雨、刘炜、阿联等人都很年轻,包括没来的大郅,也为08年奥运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主教练是德尔-哈里斯,助理教练是尤纳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中国男篮的历史战绩!全部比赛!!!
1975年中国男篮才获得了亚篮联的合法席位,此后他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冠军,如今易建联、王治郅们能不能延续亚运篮球的光荣史,让我们拭目以待 1974年第7届亚运会开始,中国篮球真正的走上了亚运舞台,在1974-2002的28年中间,一共经历了8届亚运会,中国男篮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综合实力,几乎将冠军垄断,获得了5次冠军、2次亚军和1次第三名,从没有与奖牌无缘过。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06年尤纳斯领军的中国男篮再次走上亚运之路,距离第6个亚运冠军还远吗? 1951年,第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男子篮球比赛是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每四年一届的亚运会上,男子篮球的比赛从来都是重头戏;1969年,第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从此,每两年一届的男篮亚锦赛成为亚洲篮坛的盛事。但直到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恢复了在亚篮联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男子篮球队开始全面地参加亚洲男子篮球比赛,他们最初的目标是挑战传统的亚洲强队 —菲律宾、韩国(原南朝鲜)和日本。 回首28年的光辉岁月,一代新人换旧人,中国人才辈出,从张卫平、匡鲁彬到孙凤武、李亚光、李秋平、王立彬的老一辈球员,从宋涛、孙凤武、王非、宫鲁鸣再到刘玉栋、胡卫东、巩晓斌、郑武等黄金一代,多少前辈为中国篮球作出了贡献,今天以易建联、唐正东、朱芳雨为首的年轻一代将接过前辈的枪,继续延续中国篮球光荣的亚运史。 下面就简单回忆一下中国亚运篮球的历史。 1974 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 第三名 主帅:钱澄海 1974年9月1日至16日,中国男篮参加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参加球队分别有朝鲜、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巴林、日本、科威特、菲律宾、中国、南朝鲜、以色列。为了备战这次大赛,中国队提前两年就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结果,半决赛中,中国队遗憾的以114比119负于韩国队,最终以色列获得第一名,南朝鲜第二,中国名列第三。 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队在5场与强队的比赛中(南朝鲜、菲律宾各两场、朝鲜1场),平均每场得97.1分,投78次,中40次,命中率达51%。中距离投篮平均每场得30分,命中率达40%。罚球命中率仅达到60%。快攻略占优势,平均每场得16分。另外,中国队平均每场失误17次,犯规29次。 1978 第8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主帅:钱澄海 参加第8届亚运会的中国男篮中有张卫平、黄频捷、王德礼、柳继增、匡鲁彬、穆铁柱等队员。中国男篮几乎已经坐稳了在亚洲篮坛的霸主位置。决赛中,中国队战胜了老对手韩国,捧起冠军奖杯。而从这一年的亚运会开始算起,中国男篮连续在七届亚运会中7进入决赛,并5次夺冠。 1982 第9届新德里亚运会 亚军 主帅:刘贵乙 队员:韩朋山、孙凤武、嵇照光、冯维、李亚光、李秋平、黄云龙、匡鲁彬、吕锦清、徐元生、刘建立、王立彬 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篮球决赛中,中国队输给南朝鲜队(韩国)1分,屈居亚军。这届亚运会男篮比赛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队伍参加。中国队、南朝鲜队(韩国)、日本队、菲律宾队作为4个小组的种子队,实力明显高出其他队伍。 经过小组赛出现的8支队伍,再经过单循环赛决出最终的名次,南朝鲜队(韩国)以7战全胜的成绩获得冠军。中国队、日本队和菲律宾队依次排在2至4名。在这届亚运会篮球比赛中,还曾出现了251分的高分,在也门队与伊拉克队的比赛中,上半场,伊拉克队就以131比16分大比分领先,全场结束,双方打出了251比33的悬殊比分,这也创造了历届亚运会篮球比赛得分最高纪录。 1986 第10届汉城亚运会 冠军 主帅:钱澄海 队员:王立彬、黄云龙、李亚光、宋涛、孙凤武、张勇军、王非、徐晓良、沙国利、张斌、宫鲁鸣、李锋 这届亚运会上,造就出中国男篮的一位三分王——张勇军。 1986年10月3日下午,中国队在亚运会的决赛中和东道主韩国队相遇。以宫鲁鸣、张勇军、孙凤武、王非、黄云龙、张斌、李亚光等新老球员为主的中国男篮立志重新夺回亚洲冠军。韩国队一直压着中国队打,临近比赛结束时,裁判多次判罚中国队队员带球撞人、阻挡犯规,全场比赛还剩下4分钟时,场上比分为58比69,中国队落后对手11分。这时,主教练钱澄海叫了暂停,并把张勇军换上场。上场后,他利用穿插跑动晃过防守队员,连续命中4个三分球,最后,中国队以77比74赢得了这届亚运会冠军,在对方的家门口夺回了亚洲冠军。 1990 第11届北京亚运会 冠军 主帅:孙邦 中国男篮作为东道主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本届亚运会,和韩国队在半决赛中相遇,中国队以92:88力克韩国队,并最终获得冠军,韩国队只名列第三名。这届国家队的主教练是孙邦,队员有孙凤武、王非、马健、张勇军、巩晓彬、宋立刚、宫鲁鸣、单涛、白江、王治单、孙军、张斌、张德贵和李春江。 1994 第12届广岛亚运会 冠军 主帅:蒋兴权 决赛中,中国队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本届国家队的主要队员有吴庆龙、阿的江、单涛、孙军、刘玉栋等。 三大中锋的逐渐加入,使得中国男篮的实力达到顶峰,彻底超过了以韩国男篮为首的亚洲诸强。虽然偶尔中国队也会有闪失,但那只是意外。拥有三大中锋的中国男篮,在亚洲已无对手,虽然还要在亚洲的比赛中碰到韩国队,但他们的目光已经不会停留在亚洲球队的身上了。本届亚运会中国男篮又是轻松夺冠。 1998年,第13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主帅:蒋兴权 兵败利雅得之后,蒋兴权重掌中国男篮的教鞭。决赛中,中国男篮和韩国男篮“如约”相遇,中国男篮没有给韩国队任何机会成功复仇,在两分球、三分球、快攻、篮板球、抢断、罚球等各项技术指标上都超过了对手,以112:92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王治郅和巴特尔联袂上阵,韩国男篮和中国男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2002 第14届釜山亚运会 亚军 主帅:王非 冠军:韩国 这届比赛的中韩决赛,恐怕很多人都会永远的记住。第四节还有近30秒时,中国队还以90:83领先,但刘玉栋一次漫不经心的带球被韩国队抢断得分;紧接着中国队在发球时被对方抢断,再次投中三分,将比分追成88:90;胡卫东在第四节快结束时,又两罚全失,给了韩国队最后一次机会,韩国后卫在篮下上篮得手,将比分追成90平。加时赛中国队完全慌了阵脚,以100:102吞下失败的苦果。此时王治郅已经被国家队开除。 附录:中国男篮历届亚运会成绩及主教练 年度 赛事 战绩 主教练 备注 1974 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 第三名 钱澄海 以色列获得第一名,南朝鲜第二 1978 第8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钱澄海 1982 第9届新德里亚运会 亚军 刘贵乙 1分惜败韩国 1986 第10届汉城亚运会 冠军 钱澄海 1990 第11届北京亚运会 冠军 孙邦 1994 第12届广岛亚运会 冠军 蒋兴权 1998 第13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王非 2002 第14届釜山亚运会 亚军 王非 王治郅拒赛风波 2006 第15届多哈亚运会 ? 尤纳斯
参考资料:
篮球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英语中,篮球basketball这个词是由basket(篮子)和ball(球)两个词合成的。篮球怎么会和篮子有联系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891年12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基督教青年会学校里,一位叫詹姆斯·奈史密斯的教授为了使学生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参加体育活动,就想了个办法,把竹篮子钉在室内十英尺高的墙上,让学生向篮内投球。篮球运动就这样开展起来了。
最初的篮子是有底的,球投进后,还要架把球取出来。后来把篮底去掉了。可竹框毕竟不牢呀,于是铁圈就代替了竹篮。但是光一个铁圈,对球究竟有没有投进,有时候判不清。到了1896年,铁圈上装上了有拉绳的兜底线网。球被投进网后,拉动拉绳,篮球便翻滚出来了。最后,人们把篮网的兜底的拉绳去掉,这就更方便了。
篮球的篮圈是由篮子发展而来的,篮球basketball也就和篮子basket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